王彦军
2016年08月11日10:27 来源:学习时报
80年前,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开启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新篇章。迎接红军长征到陕北的,是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陕甘边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称其是“落脚点”和“出发点”。
80年前,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开启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新篇章。迎接红军长征到陕北的,是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陕甘边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称其是“落脚点”和“出发点”。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照金镇,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和革命旧址。他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
陕甘边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33年创建的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也是全国仅有的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根据地。在创建与发展这块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坚强的革命骨干,铸就了具有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团结奋斗的合作精神、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忠诚精神等特定内涵的照金精神。照金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与党的其他伟大精神一脉相承,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革命斗争的实践孕育照金精神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发动和领导了大大小小70多次武装起义和革命兵变。其中著名的有清涧起义、旬邑起义、渭华起义等武装起义;按照党中央关于在旬邑、正宁、三原一带建立根据地的指示,确定在陕甘边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新苏区。1932年春,党组织派习仲勋到照金开展工作,坚持游击活动,传播革命火种。由于照金具有良好的条件,红二十六军第二团成立以后立即投入了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此时正值年荒,农民流离失所,红二团即在香山寺一带打土豪,组织农民分粮帮助群众渡过年荒。在此基础上,红二团广泛发动群众,组织贫农会和赤卫军,开辟了香山和九保两个游击区。接着,红二团又消灭了照金、旬邑民团各一部,使红色区域扩大到照金薜家寨地区。为了巩固革命成果,党组织先后建立了旬邑、照金、香山、宜君、芋园等5支游击队,开展了游击活动,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分财产,打开了根据地工作的局面。在主力红军的配合下,游击队武装发展很快。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李妙斋任总指挥,习仲勋(后张秀山)任政委,统一领导各游击队。初步形成了以红二团为主力、以地方游击队和赤卫军相配合的多层次的革命武装力量体系,使根据地的开辟有了坚强的支柱。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地主豪绅在政治上被打倒,苛捐杂税被取消,贫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根据地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照金苏区的开辟有力地震憾了国民党统治,造成了国民党内部的恐慌和混乱。同时,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兵力,配合支援了陕北、渭北、陕南、陇东地区的革命斗争;唤起了千万陕甘边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土地革命的觉悟,鼓舞了西北人民争取解放的勇气和信心。它还是红二十六军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坚强阵地。西北革命根据地给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打开了西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好局面;配合和支援了各路红军的战略转移,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大西北作了必要的准备。毛泽东在《“七大”的工作方针》一文中指出:“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这是毛泽东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所以,当时曾有“南有瑞金,北有照金”的说法。在创建与发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陕西党组织领导人民为过上有尊严的新生活同中外反动派斗争的战斗历程、精神状态、价值取向、行为操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照金精神。
血与火的洗礼铸就照金精神
在西北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广大共产党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脑后,许多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为了革命事业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许多烈士,他们有着优裕的家庭环境,有些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放弃了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开展革命运动,并且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仰和甘于牺牲的革命精神。照金苏区现有在册烈士681人,为了这块红色的土地,无数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先烈们洒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刘志丹、谢子长在创建西北根据地的过程中,多次受到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处理,尤其是在西北根据地的错误肃反中,刘志丹、习仲勋、张秀山等西北根据地的领导人被“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关进监狱,受到肉体上的摧残和折磨,有些人甚至被挖坑活埋。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而是相忍为党、顾全大局,绝大多数干部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过硬,经受住了战争和政治风雨的严峻考验。他们在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中不迷航,不动摇,表现出了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精神。
在照金,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出一片红色区域,在一场场血雨腥风、一次次生死斗争中孕育了大批革命骨干,为后来革命大发展积蓄了力量,极大地鼓舞了群众,推动了周边地区乃至陕北一带的工农武装斗争。照金烽火,这一革命的星星之火,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使陕甘、陕北连成一片,为后来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做了坚实的铺垫。
艰苦险恶的环境磨砺照金精神
照金精神是中共陕西党组织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陕甘边地区和陕北地区创建西部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具有特定地区性。照金四面环山,沟壑纵横,荆棘丛生,山势雄奇,地形险要。这里进可夺取渭北,威胁国民党在西北的统治中心西安;退可据险固守,是个得天独厚的游击战活动区,便于小规模红军开展游击战争。这里的群众大多是外来农民,生活极端艰苦。他们不断进行抗捐、抗租和抗债斗争,有迫切的土地革命要求,有发自内心的革命愿望。
1932年2月,刘志丹、谢子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抵达照金。在这里就地坚持游击活动,传播革命火种,游击队在极其险恶艰苦的条件下,组建了基层政权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多次摧毁了周围的反动民团据点,粉碎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犹如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钢刀。同年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1933年3月初,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成立,4月初,在照金召开了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陕甘边革命委员会。1933年春夏之交,照金苏区已成为纵横近百里、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的革命武装割据区域。
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开辟和建设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锤炼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的信仰、情操、胆略和意志。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一种特殊的品格,这就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走自己的路。正是依靠这种精神,照金苏区一次次走出危机,求得生存。
科学理论的引领升华照金精神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发动和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和革命兵变大都失败了,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党内存在着激烈的斗争。由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人杜衡极力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大搞“城市中心论”,批评谢子长、刘志丹等同志犯了“流寇主义”“稍山主义”的错误等,排挤打击刘志丹、谢子长的正确领导,给根据地建设带来严重危机。身为党和红军领导人的杜衡,主张打倒一切,因树敌过多,苏区的地盘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个孤立的薛家寨,还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使红军主力在照金一带的活动越来越困难。1933年4月下旬,国民党陕西当局调集4个团及旬邑、淳化、耀县、三原、同官、宜君等6个县的民团,分路进攻照金苏区。杜衡不顾敌我力量悬殊的现实,提出“死守照金”的口号,结果连打败仗,照金苏区岌岌可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总结经验教训,在陈家坡会议上纠正了错误观点,使革命回到了正确路线上。
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决定,以游击队在内线坚持斗争,以红二团转入外线作战,粉碎敌人“围剿”。刘志丹、习仲勋、王泰吉等同志,以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进行游击战的一系列策略、战略思想为指导,在远离党中央而不能得到及时指导的情况下,紧密联系西北革命斗争实际,独立自主探索革命道路,在遥远的中国西北实践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得以继续发展,也使毛泽东红色政权的理论最早在西北地区得到具体体现,表现了伟大的创新精神。
照金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党、军队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各具特色。照金苏区革命斗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烟云,但在照金苏区开辟过程中形成的照金精神,今天仍然闪耀着灿烂的时代光芒。